南斯拉夫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经历了2次解体,最后被分解为6个共和国和2个自治省,共和国包括波斯尼亚、马其顿、克罗地亚、黑山和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黑塞哥维纳,自治省包括了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这一分解结果已被广泛承认。
一、南斯拉夫第一次解体
南斯拉夫在历史上只存在了21年,国家在二战中解体。1939年德国侵略波兰导致二战爆发,当时南斯拉夫主持朝政的亲王陷入困境,两天后他的侄子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推翻保罗的统治,当时王室抵抗力量薄弱,之后虽然南斯拉夫没有立刻退出主心国阵营,但局势已经变了天,半个月后德国和匈牙利正式入侵南斯拉夫,很快占领领土,德国和匈牙利陆续瓜分相邻领土,意味着南斯拉夫的正式解体。
二、南斯拉夫第二次解体
展开剩余70%二战后欧洲分为东西阵营,1948年南斯拉夫和苏州政治关系恶化,双方不仅决裂,苏联还宣布南斯拉夫不再是苏东的一员,对南斯拉夫的经济全面封锁,好在这时美国英国出手相救,为南斯拉夫提供了很多货币、生产工具、生产原料,冷战期间南斯拉夫成为西欧国家的主要劳动力输出地,虽然无法融入西欧阵容,但这样的交易方式让南斯拉夫获得了生存空间。
可为了加快比较贫困的共和国的发展,联邦中央政府设立了一个基金,其中较富庶的共和国需要承担更大的份额,使得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较富有的共和国的人民产生积怨。但中央的投资与地方需要往往是错位的。比如科索沃的定位,就是向更富裕的加盟共和国出口原材料,中央对科索沃的投资也集中在这些产业上,比如煤矿,但这些产业聘用的人极为有限。科索沃的工农业都得不到发展,占八成的农业人口陷于经济停滞之中。
屋漏兼逢连夜雨,1960年代后期南斯拉夫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党政精英开始公开反对经济资源的再分配,并争取进一步分权,要求获得控制外汇资产的权利,并反对南斯拉夫使用统一的货币。
铁托面对民族主义冒起,其反应十分有趣。他指出,民族主义代表着国家资本主义下的官僚垄断的残余,工人自治要与之进行斗争,并说:“在我国社会条件下,民族主义主要是官僚主义和各种霸权主义倾向的表现形式”。(1964年12月南共八大报告) 铁托又指出,民族主义增长反映着专家治国论、企业“经理独断”以及技术官僚排斥工人自治、对经济生产进行垄断的倾向,企图“把共盟变成这些技术官僚主义上层的工具”。
(1974年5月27日南共十大报告) 但在别的场合,铁托又充分承认民族的独特性,只不过是把民族的对立面设置为一个历史的角色。比如他说:“黑山民族是在反对外来侵略者(即奥斯曼帝国——笔者按) 的历经几个世纪的斗争中,使本民族得到生存,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地位的。”(1977年2月25日在黑山科学和艺术研究院讲话) 这样就使得本国因奥斯曼统治而产生的波斯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穆斯林群体陷于被动。
1980年5月4日铁托逝世,联合国154个成员国家有128个派代表出席丧礼,其中有4名国王、6名王子、31名总统、22名总理、47名外交部长,涵盖冷战两方,场面盛大。铁托曾经对自己创造的南斯拉夫系统充满信心,说过在美国的一场大型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我,我身后会怎么样?我回答说:不会发生任何事情。” (1971年12月2日南共主席团闭幕词) 但是在铁托晚年,南斯拉夫的经济社会已经千疮百孔,开始急速走下坡。
在这样的局面下,1990年米洛舍维奇开始采取多党制。之后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开始以独立改革为目标,1991年宣布独立,值得确定的是,维持民族聚居区的政策当时已经不再实用。因此出现了南斯拉夫第二次解体。解体后虽然族群血统和语言相差无几,但相互之间的文化、宗教的差异也已经非常明显。
发布于:天津市